《中国能源报》记者访丹佛斯气候方案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施俊。
“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热泵在助力工业等领域脱碳和绿色转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市场为热泵产业发展创造了独特机遇。”丹佛斯气候方案事业部中国区副总裁、供热与水力平衡业务中国区总经理施俊日前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双碳’目标与新型能源体系的深度融合,正推动热泵技术从单一供暖向工业高温制热、余热回收、农业烘干和养殖、数据中心制冷等全场景渗透,这为行业企业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市场“魅力无限”牛鑫所
施俊指出,近年来,中国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从政策层面支持绿色转型、推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升级等,这些都与丹佛斯的核心业务密切相关并且高度契合,成为吸引丹佛斯深耕中国市场的亮点所在。
“中国市场对丹佛斯具有特殊意义。作为丹麦的家族企业,丹佛斯家族掌舵人克劳森曾提出,‘中国是丹佛斯的第二家乡市场’。”施俊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多年来,丹佛斯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丹佛斯许多新产品新技术都来自中国市场。中国市场对丹佛斯的发展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施俊介绍,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丹佛斯通过天津武清和浙江海盐生产及研发中心,实现压缩机、阀件控制器和换热器等核心部件的本土化生产,其技术深度融入中国热泵产业链。比如,通过与中国热泵企业合作,为北方寒冷地区“煤改电”项目提供高效压缩机及配套零部件;为包括北京大兴机场在内的超大型建筑提供空气源热泵系统,助力综合能效提升40%以上;积极参与热泵及空调标准制定等等。
在施俊看来,中国市场对于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使用都具有积极而强烈的意愿,这吸引着丹佛斯过去多年来持续投入牛鑫所,并不断提升产品的本土化率。“作为较早启动绿色转型的欧洲企业,丹佛斯希望通过持续的本土化战略,不仅推动中国热泵产业转型,为高耗能行业提供兼顾经济性与减排的可行路径,同时也将更节能、环保和绿色的方案带到中国市场。”
技术创新赋能发展
事实上,实现脱碳和绿色转型,除了调整能源结构、减少能耗、加强资源回收利用,做好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也很重要。施俊指出,高耗能行业进行技术改造往往难度很大,特别是重工业,比如石化和钢铁行业,因此,可以从较为成熟的技术入手,选择那些投入产出比较高的技术先行发展。
“热泵技术相对成熟,并且其商业化模式也较为成熟,容易推广,是行业节能减排很好的一项选择。”施俊表示,“近年来,市场对热泵技术的认可度不断攀升,行业每年都保持增长态势。目前,高温热泵、蓄冷蓄热+储能技术等都可用于替代常规非清洁能源。同时,农业烘干和养殖,储能热管理也有热泵的应用。此外,余热回收技术也相对成熟,不过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据了解,作为全球热泵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供应商,丹佛斯在压缩机、膨胀阀换热器等关键部件方面均有突破性创新。在最近举办的第36届中国制冷展上,丹佛斯展出的无油磁轴承压缩机,较传统机组节能40%以上;10年以上运行机组实测性能衰减低于0.5%;从初代原型机到高温型热泵压缩机,持续突破效率与温升极限。针对中国北方严寒工况,丹佛斯还开发了低温喷气增焓技术应用于涡旋压缩机的,使热泵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下仍可稳定制热。此外,丹佛斯的高温工业热泵产品及方案也帮助医药、化工和食品等行业实现脱碳发展。
协同合作开拓新机遇
在施俊看来,热泵产业发展同样离不开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丹佛斯非常注重客户体验,始终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无论是投资、研发还是生产,都会随时根据市场进行调整。”施俊说,“比如,我们通过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AI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气候大数据、用户习惯等信息提前预知并调节冷热水温度,助力热泵降低能耗、提升节能率和用户舒适度。另外,我们还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热泵相关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工作。”
施俊表示,总体而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市场,热泵产业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有研究分析预计,到2030年,仅工业热泵的市场需求就可以与空调行业持平。面对如此可观的发展前景,产业链相关方应协同合作,共同开拓新的发展机遇。“比如,欧洲市场对中国产品需求很大,热泵产品因拥有节能减排的优势更是广受欢迎,有望推动中国相关企业进入欧洲市场。相信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协作,热泵市场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展。”
文丨本报记者李慧牛鑫所
股粮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